《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时间:2023-05-18 18:29:03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

说实话,刚拿到公司寄给我们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拒绝的,因为觉得现在工作那么忙,哪来的时间来看书。但是出于好奇心,不明白为什么领导会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它的魅力何在?于是我翻开了书籍,看了简介,慢慢的就被这本书所吸引了。每天睡觉前或者休息的时候就翻上几页,让自己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也许这也是这书的魅力所在吧。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到王阳明虽出自书香门第,富有才情,但是他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多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这在当时对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但是他却认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心动为耻”。世间万物皆有两面,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太在意。只有调整自己心态才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其实这种观点,正是体现了王阳明立身之本。他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期间,通过“龙场悟道”,彻底领会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要旨,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门学问—心学。

知行合一,就是说知行是不可分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这种观点,彻底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此处隐藏2604个字……弊端就是,注定只能被少数人掌握,因为他太注重跟随心走了,如果一个人的心智不全,甚至心术不正,那么他跟随心走的'必定是一条错误的道路,而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有能力有机会跟随自己的心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王阳明的心学盛行的时间注定长不了,而朱熹的理学虽然刻板一点,但格物致知更像是现在的唯物主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容易掌握,所以最终还是朱熹的理学更胜一筹。

王阳明心学的诞生并不是偶然,这其实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王阳明自幼便聪慧异常,早早读完各家经典,同时对军事也有异常的天赋,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排兵布阵,而对佛教、道教文化他也是颇有造诣,所以后面的剿匪、平叛乃至龙场悟道都和他的这些积累分不开。但他本人似乎走入一个误区,他创立心学后否定了其他一切学问。殊不知天下没有完美的东西,每种学问都有其优劣,心学其实是吸取了其他各家学问所长而成,其本身也不是完美的。

心学讲究知行合一,要求所学一定要在实践中验证,这一点很好,有利于社会进步,所以这也是现在很推崇他的原因。而他后来很看不起佛教和道教,认为不作为,其实也是不对的,他能有后来的成就,其实不光有儒家的功劳,也有佛家和道家的功劳。道家讲究遵循自然,阴阳调和。佛家讲究众生平等,看破虚妄。道家的格局其实很大,佛家的理论也很智慧,关键学偏了就容易走偏了。大多数人提起道家和佛家就是迷信,那是因为只看到了表面的烧香拜佛,而没有真正理解人家的道理。其实中医便是道家的东西,我估计大多数人不知道。而道家源于易经,这可能很多人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是儒家也是源于易经,韦编三绝这个词就是说孔子读易经,把牛皮绳都翻断了,最终从易经中获得了大量的智慧创立了儒家学说。所以其实道和儒本是同宗没有谁对谁错一说,不同的只是看它们的人的角度。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