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角形教学设计1设计思路:
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摆弄物品的特点,我为幼儿提供了小棒、图形、彩纸等大量活动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做,启发幼儿主动探索、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使幼儿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探索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知道其名称和形状特征;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初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总数是幼儿人数的6倍;
2、三角形卡片若干;
3、红领巾、小房子、小旗子等三角形实物若干;
4、彩纸、铅笔、橡皮、剪刀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探索操作:
1、在正方形拼图的基础上,请幼儿任意拿3根小棒拼摆图形。幼儿探索活动,教师指导。
2、请个幼儿说一说,摆得什么样的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有几个角;
3、师生共同拼图,并点数图形的边、角;
小结: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丰富词汇:三角形。< ……此处隐藏28680个字……两个三角形相似?
学生口述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1,教师板书。
(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和进行创新性学习。
1.显示习题1、习题2,供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习题1如图4,已知在△ABC中,AB=AC,∠A=36°,BD 平分∠ABC交AC于点D,请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
习题2如图5,在Rt△ABC中,∠ABC=90°,BD⊥AC于点D, 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2.教师归纳小结:
(1)习题1利用简单计算,直接运用判定定理1便可找出△ABC~△BDC;
(2)习题2与习题1的解题方法一样,但要求全面观察图形, 图中共有三对三角形相似,即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3.电脑显示习题3,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习题3如图6,在△ABC中,点D为AC边上的一点,连结BD, 问∠ADB满足什么条件时,△ADB~△ABC。
4.电脑显示将图6中的△ADB绕点A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习题4。
习题4 如图7,已知∠D′=∠B,∠1=∠2,求证:△AD′B′~△ABC。
5.让学生在习题4的基础上改编一道变式题,课后交流。
这个问题的参与性较强,每个学生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自己思考的设计原则,编拟题目(如改变条件:将∠D′=∠B改成∠B′=∠C,结论不变;也可以将图形不变;也可以将图形变为如图8所示),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师生共同作本节果小结。
作者介绍:郑碧星,福建德化第一中学